文章题目: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2.0版如何培养专家学者? 高级智能技术,离不开基础科学作为其基石。教育部日前正式公布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4所高校入选基地,入选基地的目的是为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孵化器和国家一流人才培养高地。根据规划,从2019年到2021年,教育部将分年度遴选约190个理科基地,约60个人文学科基地和10个医学类基地。十年左右,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基础学科尖子生。被选进的学科和院校,有什么特点?目前建议这样的名单,有何背景和意图,为此我们采访了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 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本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的实施范围包括大理、大文医,现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5个所谓纯理科,现又新增天文、地理、科学、大气、海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等12个理科。另外,还增加了基础医学和人文学科,如哲学、经济、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科。 在学校方面,本次调查共调查了33所学校,覆盖东中西部地区,包括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农业类大学,其中财经、农业类大学首次入选,除中央高校外,地方高校也首次入选。目前特别提出了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三种类型的科学家,即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把基础学科作为科学创新的基石、战略保障的基石、国家富强的血脉,这批基地必将成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孵化器、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梦想工厂”。 基础确立后,人才如何培养?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学院制、导师制和学分制”三种教育制度。 教育处处长吴岩:所谓学院制,就是为人才培养建立一种新的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教书的,还是泡人参的;其次是教书的导师制,我们要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本科生开始,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第三是学分制的作用,就是希望在这样的学生培养中,能早成、多成、快成,也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对基础课的人才培养,吴主任也给出了一个定位,即“不急”。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我们不希望3-5年的学生能立即脱颖而出,而是希望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能够培养出能坐冷板凳、甘当冷板凳的人,真正积聚几年之后才能成长起来的人。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仰望星空的计划,一个面向未来的计划,一个不急不躁的计划,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计划。 平实地看星星。 培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怎样挑选、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自我实现?我们参观了校园和企业。 总台央视记者姜珊:这份南京大学从10年前的1.0到2.0建设基础学科的名单,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小班教学、国际化、个性化对于本科教育来说,我们希望能与高中进行有效的衔接,提前发现并锁定有潜力、有发展潜质的学生。 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徐骏表示,评价体系不能只考虑分数,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大学毕业后,还能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很多企业也为基础学科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平台。在拥有18万员工的华为技术公司里,研究人员占45%,而每年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的15%。在2018年,华为已经在研发上投入了150亿美元,在未来的5年内将超过1000亿美元。 任正非:华为科技创始人:这个社会最终将走向人工智能。修桥梁,修路,修房子,习惯了,就砸钱吧,但是芯片研究只砸钱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而中国要脚踏实地,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在这个世界上长时间站立了。 |
最新评论